張海燕:光影築夢 未來可期——中國電影産業發展新趨勢

發布人:胡中龍 責任審核人:金婷婷

2021年10月12日下午,太阳集团1088vip206教室迎來2021學年第一學期 “電影與跨媒介藝術”系列講座的首場活動,講座嘉賓是我院行業導師、中文系校友、珠江影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張海燕先生,講座題為“光影築夢,未來可期——中國電影産業發展新趨勢”。金婷婷院長、吳曉楓書記和藝術碩士電影領域師生參加此次講座。講座由電影碩士項目協調人馮芃芃副教授主持,為電影方向碩士生的學業發展和職業規劃提供了可借鑒的指導。

 

 

張海燕首先從電影産業對社會影響的重要性出發,論述了電影産業和電影創作兩者的關系,強調“内容”對于電影制作的重要性,并提出對電影學子們的期望。當下我國的電影産業發展需要大量優秀的創作人才進入,我院電影碩士人才培養聚焦電影創作方向,也将探索講好故事、創優内容的路徑。

随後,張海燕以今年國慶檔的電影大盤切入,結合暑期檔的低迷,通過對受衆群體和觀影群體分布數據分析,即使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優質影片對觀衆依然有吸引力。而優質影片的特點之一,就是能夠激發觀衆的共情心理。縱觀中國電影産業發展進程,優質内容是電影産業發展的核心與焦點。

接着,張海燕回顧了我國電影市場化發展的曆史,以1993年為分水嶺,中國電影經曆市場化前期、市場化後、再到市場化全面加速期。目前,電影已經成為了休閑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電影市場之一,近兩年的電影票房顯示出我國電影的實力和韌性,這是中國電影産業蓬勃發展的根基。但是,“卡脖子”的技術問題,也對産業發展帶來不容忽視的限制。

 

 

盡管當前我國電影還在快速發展,但已經步入了電影産業深度調整的窗口期,面臨全産業鍊的大洗牌,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優質内容供給不足;技術在電影創作生産普及和應用還有待加強;電影工業化程度不高且制片管理機制有待完善;電影産業格局未形成集群效益;院線影院盈利模式面臨多元化拓展的改革壓力;電影受到互聯網和多屏技術沖擊等。張海燕特别說明了在此調整期大灣區特殊的機遇和機會,展望大灣區成為中國電影重要一極的未來,鼓勵同學們開拓創新,加入大灣區電影産業的發展進程。

挑戰與機遇并存,張海燕指出,調整期的問題背後,正是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新趨勢:從渠道為王轉向内容為王、從單渠道發行轉向多渠道融合、從技術支撐轉向科技賦能、從國内市場轉向國内國際雙循環、從完善産業鍊轉向繁榮産業生态,并基于這些趨勢總結中國電影發展的“四化”——國際化、标準化、科技化、市場化。“中國故事,國際表達”,電影産業的發展需要一代代電影人逆流而上、創新發展,用電影語言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是電影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最後,張海燕與同學們就Cinity影廳、内容創作等問題開展了交流,并且由馮芃芃老師對講座進行總結。馮老師引用《功夫熊貓》的台詞分享自己的感悟: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s why we call it present.(昨天是曆史,明天是未知,而今天是禮物,所以被稱為present。) 講座回顧電影産業曆史,展望未來趨勢,而我們要從立足當下,尋找創作中的共情心,在用電影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的道路上上下求索。光影築夢,未來可期!

 

張海燕簡介:

張海燕,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副會長、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副會長,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市場專家顧問委員會主席,珠江影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中影南方電影新幹線總經理。先後供職于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珠江電影集團,具有豐富的傳媒運作和企業管理經驗,擅長電影投資、資源整合和資本運營。主導策劃的建黨80周年特大典型報道《易新群系列報道》:《三上巴别為愛作證》等獲得中國新聞二等獎、廣東新聞一等獎。曾帶領團隊先後參與《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國》、《八佰》等中國影史上票房30億量級的影片制作投資。首創院線信息化改革理念,推動服務型院線向經營型院線轉型,快速将珠江影業打造成為集電影制、宣、發、放為一體的華南地區最大的全産業鍊平台型電影公司。

 

文案 | 馮芃芃 藍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