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曹家啟(曹家齊)教授,1966年生,江蘇豐縣人。1997年6月畢業于杭州大學曆史學系,獲曆史學博士學位。先後在徐州師範大學曆史系和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任教和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2年2月來中山大學曆史學系任教,2024年同時任太阳集团1088vip雙聘教師。1992年11月晉升為講師,1997年7月晉升為副教授,2004年4月晉升為教授,同年7月,遴選為博士生導師。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8年入選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2012年入選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國家級培養對象。

聯系方式


       電子郵箱:hsscjq@mail.sysu.edu.cn

主要研究領域


  宋遼金曆史與文獻

  中國古代交通史

  中國古代音樂史

教授課程


        本科課程: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曆史文獻研讀、宋代政治制度史、曆史小說曆史劇與曆史、中國文明
        碩士課程:《宋史•職官志》研讀
        博士課程:宋遼金史研究學術史、宋史史料書研讀、古代史研究方法新探索

代表專著


        《宋史研究雜陳》,中華書局,2018年9月。

        《宋代的交通與政治》,中華書局,2017年12月版。

        《張蔭麟評傳》(與李欣榮合撰,第二作者),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版。

        《宋史研究叢稿》,(台灣)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3月版。 

        《唐宋時期南方地區交通研究》,(香港)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7月版。 

        《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北宋名臣——餘靖》,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中國大運河史》(合著),中華書局2001年10月出版。 

        《頓挫中嬗變——20世紀的中國曆史學》,西苑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代表論文


        《宋代的交通形勢與制度》,《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7期。
        《弦音惓惓:南宋遺民情懷與元明浙操江操琴曲》,《中山大學學報》2022年第5期。
        《儀征博物館藏<建安倉記碑陰>釋證》,《江蘇師範大學學報》2022年第5期。
        《史觀與史實:評<宋高宗新論>》,《中華文史論叢》2022年第2期。
        《宋史研究瑣言》,《中山大學學報》2022年第1期
        《北宋内殿視朝之情景及政務信息通傳》,《國學研究》第45卷,中華書局2021年6月。
        《從驿庵看宋代嶺南地區的陸路交通建置》,《廣州文博》(十四),文物出版社,2021年2月。 
        《宋代皇帝與臣僚之間的信息溝通》,《人民論壇》2021.01(上)總第692期。
        《南宋“三省合一”體制下尚書省“批狀”之行用》,《學術研究》2020年第11期。
        《宋代“京局發馬遞鋪”史實闡釋》,《宋學研究》第二輯,中華書局2020年12月。
        《近二十年中國大陸南宋史研究回顧與反思》,《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9月4日曆史學版。
         《遺民心結抑或潇湘情懷——琴曲<潇湘水雲>解題及意境新探》,《新宋學》第八輯,複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9月。
        《北宋熙甯改革選舉制度之再認識》,《學術研究》2019年第9期。
        《蘇轼進士科名次甲第考釋——兼說宋朝進士科甲乙科問題》(與陳安迪合撰),《中國史研究》2018年第1期。
        《宋朝皇帝與朝臣的信息博弈——圍繞入内内侍省與進奏院傳遞诏奏之考察》,《曆史研究》2017年第1期。
         《唐宋海上交通史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以港口、市舶制度、航路與海運諸問題為中心》,《中國港口》(中國港口博物館館刊專輯)2016年增刊第2期。
        《北宋麟府豐三州及其周圍交通路線考述》,折武彥 高建國主編《陝北曆史文化暨宋代府州折家将曆史文化學術研讨會論文集》,陝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
        《包拯嘉祐三年新任差遣釋證——兼談仁宗至神宗時期台谏職能之變化》,《文史》2016年第3輯。
        《宋代士人的私人通信與遊訪——立足于相關制度與社會背景之考察》,《中華文史論叢》2016年第4期。
        《大理貢使入宋問題新探:熙甯九年後大理貢使“不常來”及政和入宋路線變化原因考》,《中山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
        《中國古代交通史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以唐宋道路和驿傳問題研究為中心》,《交通史研究動向和展望——六園 趙炳魯教授定年紀念 》(韓)國學資料院,2016.3.19
        《南宋“三省合一”問題補議》,《宋學研究》創刊号,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
        《南宋定都臨安府對嚴州之影響》,《杭州文史》第2輯,2015年11月。
        《南宋朝廷與四川地區的文書傳遞》,《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5期。
        《宋代身言書判試行廢考論》,《文史》2014年第3輯。
        《突破史料和家法之局限——對宋代政治史研究的一點思考》,《史學月刊》2014年第3期。
        《辨史料、究事原、闡義理——讀陳樂素<餘靖奏議中所見北宋慶曆時社會>一文》,《陳樂素先生誕生110年紀念文集》,齊魯書社2014年4月。
        《評何冠環<攀龍附鳳:北宋潞州上黨李氏外戚将門研究>》,《漢學研究》第三十二卷第一期(2014年3月)。
        《再談張蔭麟先生的宋史叙述體系》,《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
        《宋境通西夏道路新考》,《吳天墀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宋朝限定沿海發舶港口問題新探》,《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
        《兩宋朝廷與嶺南之間的文書傳遞》,《中國史研究》2013第3期。
        《官路、私路與驿路、縣路——宋代州(府)縣城周圍道路格局新探》,《學術研究》2012年第7期。
        《宋朝對外國使客之接待制度——以《參天台五台山記》為中心之考察》,《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3期。
        《北宋熙甯内諸司及其行政秩序——以參與接待成尋的禦藥院和客省為中心之考察》,《北京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宋代交通史研究八十年》,《宋史研究通訊》2011年第2期。
        《餘靖出使契丹與蕃語詩緻禍考議————兼說北宋仁宗朝廷對契丹之态度》,《文史》2010年第3期。
        《北宋熙甯間地方行政一瞥——以杭、台二州對日僧成尋之接待為中心之考察》,《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
        《蘿崗鐘氏族譜所錄崔與之撰墓志銘并郵劄考辨》,《崔與之與嶺南文化研究》紀念崔與之誕辰850周年學術研讨會論文集,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
        《張蔭麟先生與中國宋史學》,東莞市政協編《東莞曆史文化論集》,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
        《威權、速度與軍政績效——宋代金字牌遞新探》,《漢學研究》第27卷第2期(總号第57号),2009年6月。
        《近年中國大陸宋史研究新視野》,《中國社會科學報》總第二期,2009年7月2日。修訂版載于《宋史研究通訊》2011年第1期。
        《宋代書判拔萃科考》,《曆史研究》2006年第2期。又載于劉海峰主編《科舉制的終結與科舉學的興起》,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趙宋當朝盛世說之造就及其影響——宋朝“祖宗家法”與“嘉祐之治”新論》,《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4期。 
        《宋代急腳遞考》,《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1期。又載于人大複印資料《宋遼金元史》2001年第3期。
        《南宋臨安府周圍之郵傳系統——立足于具體背景和設置狀況的考察》,《文史》2008年第3期;(日)《東亞海域世界的交通、貿易與國家對外政策》,大阪市立大學東洋史論叢别冊特集号,2009年1月。
        《南宋擺鋪創置時間考辨》,《文史》第63輯,中華書局2003年5月版。 
        《宋代遞鋪種類考辨》,《文史》第51輯,中華書局2000年7月出版。
        《唐宋驿傳制度變迹探略》,《燕京學報》新十七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楊門女将故事源流初探》,《中山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南宋對郵傳之整饬與更張述論——兼談朝廷與嶽飛軍前诏奏往來問題》,《中山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又載于人大複印資料《宋遼金元史》2004年第1期。 
        《關于南宋斥堠鋪、擺鋪的幾個問題》,《浙江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嘉祐之治”問題探論》,《學術月刊》2004年第9期。又載于《宋史研究論文集》(第十輯),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版。 
        《“愛元祐”與“遵嘉祐”——對南宋政治指歸的一點考察》,《學術研究》2005年第11期。又載于《宋史研究論文集》(第十一輯),巴蜀書社2006年8月版。 
        《宋代文化政策寬明原因新探》,《河北學刊》2001年第5期。 
        《金字牌遞創設時間小考》,《江海學刊》1998年5期。
        《略談<參天台五台山記>的史料價值》,《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二輯,中華書局2006年版。又載于姜錫東、李華瑞主編《宋史研究論叢》第七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版。 
        《參天台五台山記中的驿傳與文牒》,《文獻》2005年第4期。 
        《<參天台五台山記>中所見的北宋乘轎風俗》,《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年第2期。 
        《唐宋地志所記“四至八到”為道路裡程考證》,《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年第4期。 
        《地方志與域外漢籍:解開宋代驿傳制度奧秘的鑰匙——兼談正史、政書、類書等文獻對宋代典章制度記載之局限性》,(日)大阪市立大學東洋史論叢别冊特集号《文獻資料學新解釋的可能性》(2),2007年6月。 
        《宋代交通史研究資料概說》,(日)大阪市立大學東洋史論叢别冊特集号《文獻資料學新解釋的可能性》(2),2007年6月。 
        《唐宋中國交通中心之南移及其影響——對中國社會發展南北差别形成原因的一種解釋》,(日)大阪市立大學東洋史論叢别冊特集号《文獻資料學新解釋的可能性》(3),2007年12月。 
        《宋代西南地區交通述略》,(日)大阪市立大學東洋史論叢别冊特集号《文獻資料學新解釋的可能性》(3),2007年12月。 
        《宋代文書傳遞制度述論》,鄧小南主編《政績考察與信息管道——以宋代為中心》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宋代南方陸路交通幹線沿革述考》,張其凡、範立舟主編《宋代曆史文化研究》(續編)(紀念陳樂素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讨會論文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版。
        《宋代西南陸路交通及其發展态勢》,《宋史研究論叢》第九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宋代驿傳制度研究之回顧與反思》,包偉民主編《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商務印書館2004年7月版。 
        《宋代驿券考略》,《經濟管理與社會科學前沿研究》(中國博士後學術大會論文集),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歐陽修私撰〈新五代史〉淺論》,《宋史研究論文集》(第八輯),甯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宋代關津管理制度初探》,《西南師大學報》1999年第2期。 
        《宋朝對邊塞進出境人員及貿易的管理》,《廣西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運河與兩宋國計論略》,《徐州師大學報》2001年第2期。
        《從宋、金國力對比看紹興和議的簽訂》,《徐州師大學報》1997年第2期。 
        《縱橫家學說探論》,《江蘇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
        《宋代佛教的俗化》,《杭州研究》1996年第2期。
        《歐陽修與佛教關系之一辨》,《漳州師院學報》1999年第3期。
        《張蔭麟先生治史之啟示——兼談新一代史家應具之知識結構與才情》,《張其凡教授榮開六秩紀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

主持、參與的科研項目


        日本靜嘉堂所藏宋元珍本文集整理與研究(18ZDA180),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項目負責人。

        《宋代交通史》(主持),國家社科規劃項目,2004-2008年。

        《中國中古時期文書傳遞與信息溝通研究》(負責子課題),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北京大學,鄧小南教授主持),2006-2009年。

        《北宋名臣——餘靖》(獨立承擔),廣東省委宣傳部委托項目,2005-2006年。

        《唐宋時期南方地區交通研究》(獨立承擔),中國博士後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00-2002年。

        中國10到14世紀嶺南之經略及區域社會變遷研究(主持),國家社科規劃項目,2011-2014。

        7-16世紀中國南部邊疆與海洋經略研究(首席專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012-2015。

        《張蔭麟評傳》(與李欣榮博士共同承擔),東莞市文聯委托項目,2011-2012。

獲獎情況


        2001年6月,論文《宋代遞鋪種類考辨》獲浙江大學董氏文史哲研究基金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4年8月,專著《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獲鄧廣銘學術獎勵基金二等獎。

        2005年5月,專著《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獲廣東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8年11月,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

        2009年5月,論文《宋代書判拔萃科考》獲廣東省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16年11月,專著《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獲首屆兩宋論壇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7年10月,論文《南宋朝廷與四川地區的文書傳遞》,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17年11月,專著《宋代新的交通與政治》,獲第四屆兩宋論壇優秀成果二等獎。

學術兼職


        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2014.8-2022.8)
        浙江省南宋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等

學術交流


        2014年9月,赴韓國京畿大學訪問交流并參加學術會議。

        2007年1月,2008年1-2月、2008年9月、2010年1月四次赴日本大阪市立大學訪問交流,其間曾赴早稻田大學和高知大學交流。

        2007年10月、2010年12月、2011年11月,三次赴韓國外國語大學參加學術會議。其間曾赴慶熙大學和中央大學交流。

        2007年7-8月,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伯克利分校,交流學習。

        2012年2-4月,赴台灣中正大學曆史學系擔任客座教授,其間赴成功大學、清華大學、淡江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國際暨南大學、東海大學等單位訪問交流。

        2021年9月至12月,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邀訪學者。